蜀道作为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长期以来被局限于狭义范畴。提及蜀道,大家通常想到的是由关中通往汉中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实际上,古蜀道应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水陆道路。如自三峡溯江而上的长江水道及其分支,由云南、甘肃等地入蜀的道路等。泸州作为四川南面水陆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就是蜀道上的交通要道,不仅坐拥长江黄金水道,还有其支流沱江、赤水河、永宁河等,是出川入蜀、通黔达滇的重要口岸。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名流、社会贤达途经泸州无不在此泛舟赏景、登山揽胜、咏物抒怀,留下了大量诗文墨宝,成为蜀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泸州社科组织推出与泸州有关的部分川江蜀道古诗文,并作注解,与大家共飨。
“忆过泸戎摘荔枝”:杜甫的泸州行与诗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后因失去依靠,于永泰元年(765年)离开成都,扁舟东下,沿岷江至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泸州,又至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云安(今重庆云阳),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在经过泸州时,诗人上岸游览了泸州的佳山胜水,还品尝了泸州的荔枝。这《解闷》就是在其离开泸州后写出的,原诗十二首,这里选取其中一首,诗中回忆了诗人停驻泸州,品尝泸州荔枝的旧事。
解闷
唐·杜甫
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注解】从“忆过泸戎摘荔枝”可见,当年的宜宾、泸州皆产荔枝,又从“京中旧见无颜色”可知,当时送往西安的荔枝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鲜美,一句“红颗酸甜只自知”更是道尽了诗人对自己飘泊生活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无限感伤。
“荔枝春熟向渝泸”:郑谷的泸州行与诗
郑谷(851-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宜春),唐代末年诗坛名家。据赵昌平《郑谷年谱》载“谷之游蜀先后凡四次”可知,郑谷先后入蜀四次,写有多首表现蜀地的诗作。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破长安,僖宗奔蜀,谷亦携家长期流寓蜀中,有《谷自乱离之后在西蜀半纪之余》等诗。唐景福二年(893年),其师柳玭被贬渝州,随即又被贬往泸州任刺史。郑谷由长安往渝、泸参拜恩师柳玭。该年春经州通泉、遂州到重庆,后沿长江逆江而上抵泸州。在遂宁时创作了《将之泸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员外郎谪居于此话旧凄凉因寄二首》,在泸州创作了《荔枝树》《次韵和礼部卢侍郎江上秋夕寓怀》等诗。
将之泸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员
外谪居于此话旧凄凉因寄二首
唐·郑谷
谁解登高问上玄,谪仙何事谪诗仙。
云遮列宿离华省,树荫澄江入野船。
黄鸟晚啼愁瘴雨,青梅早落中蛮烟。
不知几首南行曲,留与巴儿万古传。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无。
今日重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殊。
乱离未定身俱老,骚雅全休道甚孤。
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
【注解】荔枝春:唐代泸州的一种带有荔枝香味的酒。一句“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更是写出了诗人心向泸州的急迫之情,同时对泸州的美酒也是青睐有加。
荔枝树
唐·郑谷
二京曾见画图中,数本芳菲色不同。
孤棹今来巴徼外,一枝烟雨思无穷。
夜郎城近含香瘴,杜宇巢低起暝风。
肠断渝泸霜霰薄,不教叶似灞陵红。
【注解】徼:边界,边远之地;巴徼,巴地的边界。夜郎:指靠近泸州的夜郎古国。在这首《荔枝树》中,郑谷将泸州的地理位置、名特物产都表现了出来,一句“肠断渝泸霜霰薄,不教叶似灞陵红”,更是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愁肠寸断之感。
次韵和礼部卢侍郎江上秋夕寓怀
唐·郑谷
卢郎到处觉风生,蜀郡留连亚相情。
乱后江山悲庾信,夜来烟月属袁宏。
梦归兰省寒星动,吟向莎洲宿鹭惊。
未脱白衣头半白,叨陪属和倍为荣。
【注解】江:指长江。蜀郡:指泸州。原诗在“蜀郡留连亚相情”句后有注:“时中仪在泸州,恩门大夫待遇优厚”。亚相:指柳玭,因柳玭曾为御史大夫,故以亚相称之。赵昌平《郑谷年谱》说:“秋已在泸州,有《次韵和礼部卢侍郎江上秋夕寓怀》诗。不久返长安,授京兆鄠县尉。”可见该诗作于泸州无疑。
之江如练舞长空”:泸州进士先汪咏蜀道
先汪是泸州合江县人,唐贞元中进士,曾任合江县令。据传先汪从小聪慧过人,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其诗文大多散失,《全唐诗》仅存诗一首,后又在清嘉庆《四川通志》发现一首,这里所选来自《泸州诗三百首》。
咏之江
唐·先汪
之江如练舞长空,一色水天相映红。
安得仙人施妙法,世间无水不朝东。
【注解】之江:这里指赤水河。在合江县境内,赤水河曲折蜿蜒,犹如一个“之”字,所以又称之江。
题安乐山
唐·先汪
碧峰横倚白云端,隋代真人化迹残。
翠柏不凋龙骨瘦,石泉犹在镜光寒。
【注解】安乐山:今名笔架山。因其三峰耸立,形如笔架而得名,又称少岷山。
(本文摘选自泸州市2024年度专项课题“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泸州蜀道文献搜集、整理及活化运用研究”成果)
作者:姚洪伟(西南医科大学)
来源:市社科联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一环路龙透关路段112号(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楼) 电话:0830-3104047 3195632 E-mail:lzsskl@163.com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9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