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详细内容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架构与 制度创新》成果汇要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架构与制度创新》一书由四川警察学院 警察管理系谢鑫博士撰写,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研究方式,借助于国内外城镇化、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特别是利用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搭建起基本分析框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与我国农业转移人 口市民化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保制度以及财政制度。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架构与制度创新》结构及特点


 (一)篇章结构

本书共分为九章,基本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本书的导论,具体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明确了本书的结构安排和研究的技术路径 。第二章对本书涉及到的相关重要  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创新的  理论依据展开了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首先利用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分析  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必然性,然后利用拉尼斯和费  景汉对刘易斯理论修订后的模型,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理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并根据制度经济学中对相关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等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本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进程的制度创新分析框架 。第四章首先对户籍制度的演进路径的回顾,重点梳 理了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对农业人口进入城镇管控的若干阶段,之后分析了 户籍制度方面的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以及近年来全国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户 籍制度创新模式 。第五章主要讨论了创新土地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的路径 。第六章主要就如何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讨论 。第 七章主要内容是对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支持制度进行研究 。第八章 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其它方面的制度创新,重点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制 度、住房制度以及随迁子女的教育制度进行了研究  第九章是本书的结论部分。


(二)主要特点

    第一,本书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 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研究中将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保制度和财政制度的 创新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予以全面地考察,尤其是以户籍制度的创新为其它制 度创新的着力点与落脚点,增强了各个制度间的内在关联性。

   第二,本书始终从保护农业转移人口权益出发,遵循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  ”的内在要求,研究时既注意农业转移人口短期利益的维护,又注重他们在就 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长远发展。

  第三,本书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民参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因素 。通过模型的构 建与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当前我国农民参与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性最主要还是 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架构与制度创新》主要内容

本书认为,推进“以人为核心 ”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市民化 ”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使农业转移人口获得永久的城镇居民身份,在城镇享有均等的公民权利、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我国区域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所形成的二元制度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经 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通过创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制度 以及就业、住房、教育等制度,分步骤、分阶段的消除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的各项制度安排,是我国经济结构从“二元 ”走向“一元 ”的必然选择。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架构与制度创新》价值

(一)学术价值


第一,可以对相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总结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 理论研究,颇具历史渊源 。从早期威廉·配第的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商业部门 存在着诱导劳动力转移的比较利益的研究,列文斯坦人口迁徙的“推力——拉  ”理论的提出,再到后来的刘易斯“二元结构 ”理论,迈克尔·托达罗从农民理 性预期角度出发得出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模型,以及舒尔茨和贝克尔运用“收 ——成本 ”思想对个人迁徙行为作出的解释等可以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第二,在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逻辑前提下,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  中所实际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制度创新的层面给予合理的解释和对策建议, 也是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制度方面的经典理论进一步发展。

二)应用价值


第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 ”的有力抓手 。推动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创新,打破阻碍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的制度桎 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可以增加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为发 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创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人的城镇化”。改革与创新导致“半城镇化 ”现象的相关 制度,可以为“人的城镇化 ”提供制度支撑,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作者单位:四川警察学院

(本成果在泸州市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得一等奖)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一环路龙透关路段112号(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楼) 电话:0830-3104047 3195632  E-mail:lzsskl@163.com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9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