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黎明
【摘要】《犯罪治理现代化》是作者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 立项项目“ 国内安全保卫法治化研究”(19YJA820030)的研究成果之一 。共 5 编 28 万字,以专题体例编排,内容多为侦查学、犯罪学、公安法学领域的热点 。 中 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20 年出版。
一、《犯罪治理现代化》主要内容
第一编公安法学 。探讨了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的完善;从国家安全的视角 建议刑法增加“非法提供网络服务罪 ”罪名,建议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侦查调查 不应当排除亲属包庇行为的犯罪认定;技术侦查作为 2012 年《刑事诉讼法》新 增侦查措施,侦查机关在使用诱惑侦查时应当严格掌握启动条件,隐匿身份侦 查需要道德审查;研究了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结合未成年人心理脆弱、 法律决策能力较低的特点,遵循讯问程序法定原则、禁止强迫性讯问原则、合法 利益最大化原则、讯问程序人性化原则、严格程序性法律后果原则、区别对待原 则、及时有效原则、全面细致原则,从而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编犯罪与预防 。在犯罪与预防方面,认为强制机动车安装卫星定位系 统,有利于遏制机动车盗抢犯罪;研究了孤寡老人再次故意犯罪的原因是监狱 的物质保障比在社会上得到的福利更多,权宜之计是应当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对孤寡老人罪犯实行“个性化 ”的分层管理,监狱应当让罪犯体验到惩罚 的痛苦。
第三编特殊侦查措施 。通过探索隐匿身份侦查措施的价值,考察国内外的 使用情况,提出来隐匿身份侦查措施应当遵循以下道德原则:禁止化装成律师 进行侦查,禁止利用近亲属进行侦查,慎用异性侦查;把诱惑侦查分为犯意诱发 型和机会提供型两种,认为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是合法的观点仍然不正确,仅 凭有犯罪意图就启动诱惑侦查,违反了刑诉法先有犯罪事实,后有立案侦查,然 后才是侦查手段的运用的规定,启动诱惑侦查的条件有二:犯罪事实存在和社 会危害性严重且犯罪行为隐蔽。
第四编侦查协作 。在侦查协作方面,探索了侦查机关坚持“合成战 ”以应对 网络犯罪和跨区域犯罪,树立“合成战 ”理念,应当遵循比例性原则、必要性原则 和效益性原则;在情报主导警务工作中,需要坚持依靠群众的工作原则,也需要 完善工作机制、搭建网络化工作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转变工作观念和方法; 加强天网监控系统设施建设,民警应当配备新武器警械装备以适应工作的需 要;作为当下侦查协作原则之一的“无偿协作 ”略显理想化,需要完善侦查协作 制度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在公安机关侦破电信诈骗案件的异地协作工作中, 认为电信诈骗活动地域的无限性和侦查管辖地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异地 侦查协作瓶颈的根源。
第五编侦查对策。“一标三实 ”信息作为一种情报信息能够引导侦查工作, 具有“点 ”“面 ”“圈 ”的相互结合、贴合实际、真实可靠、引导刑事侦查的特点,完 善“一标三实 ”信息在侦查中的应用,需要坚持依靠群众的工作原则、完善工作 机制、搭建网络化工作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转变工作观念和方法;探讨了在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中天网监控系统的运作状况,从科学布局、引进技术 性人才、整合资源等方面予以进一步完善,加强对监控资料的综合运用,最大化 发挥天网系统在侦查实践中的作用;针对虚拟戒毒群中呈现贩毒现象,指出其与传统网络贩毒相同的特点,又有获取毒品成本低、针对性强和渗透性强的独 有特点,而现有的贩毒侦查对策在应对虚拟戒毒群中贩毒活动时往往显得捉襟 见肘,侦查策略应针对该贩毒方式的特点而创新,如开发虚拟空间涉毒信息过 滤技术、建立指挥协调平台等 。此外,针对境外追逃追赃、无人机在侦查工作中 的应用、电击枪在民警执法中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专属的应用对策。
二、《犯罪治理现代化》学术价值
本书致力于探索侦查法学、侦查机制体制、侦查对策三者之间的关系与规 律 。伴随犯罪手法的不断升级,其“现代化 ”程度也在与日俱增 。侦查是应对犯 罪的专门行为,刑事诉讼抑或侦查领域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契合了“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学科分组,本书研究涉及公安、诉讼法与 司法制度、行政法及地方法制、刑法、国际法等,对于促进相关学科建设具有一 定的助推作用。
三、《犯罪治理现代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更好地促进了国内安全保卫情报、侦察、保卫工作与刑事法律、行政法律 的契合 。 在具体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中对秘密侦查措施的适用前提、范围、对 象、执法依据做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有助于推动国内安全保卫工作法治化、 侦查程序法治化、侦查措施法治化 。 开展的工作类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包括针 对跨区域犯罪有“侦查协作 ”系列研究,针对新型犯罪有侦查策略与方法的探 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运作模式 。 这些研究成果在实务中 的推广对改革和完善传统的侦查策略与方法、提升侦查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促 进作用。
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院长程军伟教授在《书评》中写到“该书视角新颖、 理论扎实、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结论科学,是公安政法机关各级领导以及同行学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作者单位:四川警察学院
(本成果在泸州市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得二等奖)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一环路龙透关路段112号(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楼) 电话:0830-3104047 3195632 E-mail:lzsskl@163.com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9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