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世林 李芝伦 罗洪彬
【摘要】《为了教师的自主成长》(上册《教学技能提升》、中册《课堂教学建 模》、下册《教师成长故事》),由肖世林、李芝伦和罗洪彬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 版社 2022年 7 月出版,这套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三 ”规划课题“西部地区县域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研究”(2017 年度立项,编号:FGB170627)的衍生成 果 。本书基于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研究,围绕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主题,呈现出的内容有管理工作经验、培训操作办法、教学模式介绍和教师发展 故事 。 这套书籍为泸州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和教学启示,为泸州打造区域教育品牌,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为了教师的自主成长》结构及特点
(一)篇章结构
本书总书名《为了教师的自主成长》,上册《教学技能提升》、中册《课堂教学 建模》、下册《教师成长故事》,上册属于教师教育工作成果,中册和下册属于教 师发展成果 。上册在篇章结构上,由教学技能提升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诊 断的实施、示范教学的实施、研课的实施、磨课的实施、成果展示的实施和总结 提升的实施共七个部分组成 。各章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各有重点,构成了一 个完整的体系 。 中册在篇章结构上,由 13 例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和 18 例初中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构成,以冰山一角、管中窥豹的方式来显示江阳区教师的 个体专业发展水准,同时多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举例,也给广大一线教师自主 建模提供了示范 。 下册在篇章结构上,以 47 个教师自主成长的故事,分起航 篇、提升篇、突破篇和领航篇等几个板块来呈现,从数十个个体的视角,透露出 江阳区多级多维的课程内容及多途径多方式的培训,在教师身上发挥的作用与 教师自主成长的生命嬗变。
(二)主要特点
本书是经过精心撰写与编辑的学术专著,其架构严谨且逻辑清晰,充分展 现了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 全书结构清晰明了,内容丰富多 样,不仅具备高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兼具示范性和引领性,能够激发读者的 情感共鸣并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 考资源,它有助于推动教师的自我成长,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为了教师的自主成长》主要内容
本书内容丰富详实,借鉴性强,主要内容涵盖教师教育工作成果与教师发 展成果两大方面 。上册《为了教师的自主成长——教学技能提升》,清楚地呈现 出《江阳区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标准》,并围绕这个标准在各类教师身上生 成技能,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路径与方式 。 中册《为了教师 自主成长——课堂教学建模》,呈现江阳教育系统各类教师中的优秀成员,在自 己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自主建模来显现专业成熟与优秀状态 。下册《为了 教师自主成长——教师成长故事》,属于教师发展成果,在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 系研究中,也是效果支撑点之一。
三、《为了教师的自主成长》价值及影响
本书是一部集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于一体的专著,它在教师教育的广阔领域中,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 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一)学术价值
本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研究态度,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 支持体系研究贡献了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该套书基于全国教育科学“十 三 ”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对 教师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为教师自主成长的学术研 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同时,该套书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揭示了教师在自主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教师成长的内在规律和机 制,为教育政策制定和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应用价值
这套书以其贴近教学实际、注重操作性的特点,为教师提供了全面、深入的 教学技能提升指导,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首先,本套书系统 阐述了教学技能提升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诊断、示范 教学、研课与磨课以及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等关键环节,较为详细地介绍了 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路径与方式 。 其次,该套书还通过展示中小学各学科的 优秀课堂教学模式和建模经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和启 示,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 最后,本书用真实故事呈现了 教师自主成长的历程和心路历程,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成长路径和方法 。 这 些内容既具有理论高度,又贴近教学实际,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操 作性和借鉴意义。
(三)社会影响
本书的出版和传播对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它强调了教师自主成长的重要性,激发了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了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 同时,该套书还通过展示江阳区教师的成长故事和教学模式,为其他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推动 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者单位:泸州市江阳区教育和体育局、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 (本成果在泸州市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得二等奖)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一环路龙透关路段112号(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楼) 电话:0830-3104047 3195632 E-mail:lzsskl@163.com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9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