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详细内容
《课堂教学研究范式》成果汇要


刘旭相

【摘要】《课堂教学研究范式》是经泸龙行审(202125 号准印,于 2021  11  月内部出版,全书 13 万余字,是十四五时期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本书从  课堂研究的基本理念、课堂研究的四大路径、课堂研究的八大方法等方面着手, 系统地向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套专业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可共同遵守的理念、路  径、程序和方法。

一、《课堂教学研究范式》结构及特点

(一)篇章结构

本书全名《课堂教学研究范式》,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是“课堂教学研究的 基本理念”,第二章是“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路径”,第三章是“课堂教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章节之间彼此关联,层层递进,系统地构建起中小学教师专业地运 用其相关规则与方法研究课堂的基本范式。

(二)主要特点

   抓住了“课堂研究方法论 ”这一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基于中小学   教师日常教学研究方式难以支撑其教育智慧的快速卓越成长这一现实问题,进   行了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有创见地提出了“一个核心愿景、两大研究基石、 三项研究原则、四类研究情境及其研究路径、八种具体方法及其工具”,系列主张对改进当前的教研活动质量、提升教师开展教研的专业性具有指导和启发 作用,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学术价值较高;同时,既有环节策略的清晰描述,又 有精彩的案例故事,对改善“科研难落地、教研难提质 ”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借 鉴意义。

二、《课堂教学研究范式》主要内容

  本书理念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环节描述清晰、案例故事精当、操作方 法具体、工具设计巧妙,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可读性和可借鉴性,是教师专业地 研究课堂的犀利武器。

(一)理念

笔者以提出课堂教学研究的共同愿景为逻辑起点,引领教师们在研究中享 受愉悦而有德性、专业而有意义的教学生活;并强调要夯实课堂教学研究的两 大基石,一是教师开展专业的课堂研究,二是重塑学校的研究传统;同时,提出 了课堂教学研究要坚持运用“言之有据、见之有理、行之有德 ”等三项原则。

(二)路径

笔者区分了四种不同的研究情境,贡献了相应地课堂教学研究的四种基本 路径 。包括基于标准的“三环九步 ”反思性教学研究路径,基于问题的“双线交  ”新智生产的路径,指向好课的“六环式 ”团队磨课研究的路径,源自课题的 “三环六步 ”式教学课题研究的路径。

(三)方法

   本书提出了课堂教学研究的八种方法  包括寻找、精选与发展问题的方 法;开发、应用与发展课堂评价标准的方法;“思路型 ”“简易型 ”“详实型 ”研究 案的设计方法;课前会议与课堂入场准备的方法;课中有价值教学现象的发现 与记录方法;教学反思的七种方法;课堂评议十步法;学科序列化教学与研究的 电子档案馆建设方法。

三、《课堂教学研究范式》价值及影响

        (一)学术价值

本书是目前为数不多讨论“课堂研究方法 ”的著作,比较系统地探索了很多 开创性观点,如“课堂教学研究的终极愿景 ”“课堂教学研究的两大基石”,如课 堂教学研究要遵循“言之有据:践行实证的理念与规则 “见之有理:注重理论阅 读和准确引用 ”“行之有德:在言说中行事与立德 ”三大原则等,对全面更新中小 学教师的课堂研究现状、提升研究质量、助力课堂提质具有重要的交流、借鉴和 参考价值  同时,为新时期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贡献了新视角、新思路。

(二)实践价值

   本书是多年课堂、课题研究的集成之作,从实践中生长理论,在理论导引下  深化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因而极具实践应用价值  主要包括:一方面, 有助于推动学校重塑研究的传统,从文化培育、制度建设、研究程序和活动规则  四方面协同发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掌握在自己的教学  阵地对课堂“教——学 ”活动现象开展专业研究的共同遵守的理念、路径、程序  和方法,更广泛地扩大教师的力量和卓越的界限,更尽情地展现教师心灵深处  渴望发挥的美德,遇见有德性的更美自我。

(三)社会影响

   本书在 8 所中小学进行了三年多实践研究,之后,又在 20 所中小学进行了 两年推广应用,近 60 个教研组持续开展“三环六步·问题式教研”,发布了 400  份研究成果专报,在市内产生了极大影响  而且,部分实验学校的教研组在县 级、市级、省级进行了教研现场展示,获得好评,部分学校对来自上海、北京、重 庆、贵州等省市专家、名师名校长进行了教研现场展示,也获得好评 。另外,作 者还受邀到成都、绵阳、宜宾等多市做报告,讲解本成果,效果良好。不同于常规的枯燥的教育科研方法著作,本书以大量的课堂研究案例,向读者呈现生动、鲜活的课堂研究技巧,符合教师的阅读与审美习惯,让越来越多 的青年教师,熟悉并喜欢上课堂研究基本方法。

 

作者单位: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成果在泸州市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得二等奖)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一环路龙透关路段112号(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楼) 电话:0830-3104047 3195632  E-mail:lzsskl@163.com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9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