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详细内容
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梁陶 黄顺红 王文彦 王毅

【摘要】发展山地避暑度假产业是在经济“新常态 ”下对文旅产业发展的一  种全新的探索和尝试  本课题立足于文旅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  代背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需求,打造民生“幸福产业 ”为目标,以理论  与实践结合为导向,对泸州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的资源调查分析、目标定位、 空间战略安排、业态规划及政策保障措施进行基于规划框架的流程解析,从而  为区域综合发展视域下的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 

         一、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山地避暑度假是以目的地凉爽舒适的夏季山地气候为主要吸引物而开展 的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活动 。我国的山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开发成为集避 暑度假休闲、康体健身、森林游览、山地探险、会议、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基础。

山地避暑度假产业是一种以避暑旅游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以某一山地区 域舒适凉爽的气候为核心,以适宜避暑和旅游的吸引物为载体,通过提供相关 系列产品和服务开展避暑度假旅游活动,并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个 经济循环系统  山地避暑度假旅游承载着整合多元产业、推动区域发展、引领 产业转型的使命,是实现地区振兴发展“破茧而出 ”的核心动能。


山地避暑度假产业是夏日经济的新形态、区域振兴发展的新领域 。立足于 优良的生态环境,利用好全域温润清爽的战略性山地气候资源优势,通过理念 创新、文化创新、商业创新、资本创新、管理创新,带动人居产业、会展业、文化产 业的创新发展,构成大的产业链,逐步形成门类多样、丰富多彩的集合式的避 暑经济体,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这 将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 展理念的又一生动实践,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再上台阶具有重大意义。

二、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基本特征表现为:资源要素的综合性与多元性、山地环 境的原生性与脆弱性、游客需求的亲景性与舒适度、产品设计的创新性诉求与 健康性功能  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突出问题不同,适用不 同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同目的地城市、不同的资源优势,有着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与模式 。根 据现有典型山地避暑度假开发为案例分析,山地度假旅游发展模式有四类:基 于大规模避暑旅居地产项目建设的发展模式、功能性特色资源主导型发展模 式、基于大型文旅综合体的多业态融合型发展模式、基于居民参与的“乡村社 +民宿度假+山地避暑 ”整合型发展模式。

三、泸州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泸州东部和南部山地受局部地形地貌及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具有明显的山 地立体气候特点,部分山地区域夏季日均温度要比市区气温低 6℃8℃ , 夜间 温度低 8℃10℃ , 相对湿度 75%80% 接近于成人表皮中的水分含量,加 之温度适宜,对人的皮肤美容十分有利  泸州山地地区空气质量常年达国家 一级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优质的空气负氧离子和丰富的植物芬多精资源,对于人体健康和长寿十分有利。

泸州山地地区区位良好,吸引物优势明显、地理交通便利、气候条件宜人、 人文环境佳且物产丰富,地质环境、地形地貌、自然安全、土壤、植被、环境等自   然条件优越,是开展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尤其是避暑养生型度假旅游目的地的   理想区域。

课题组通过文旅资源普查,从气候、环境、产业发展三个方面来分析泸州山 地避暑度假目的地的适宜性,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 36 处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 避暑度假资源与空间载体,可作开发建设为山地型避暑度假区,发展避暑度假 产业。

四、泸州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随着泸州市避暑度假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据统计,2019 年泸州市旅游总收入 596.48 亿元,接待游客 5450 万人次,其中 6  8 月全市 11 个山地避暑度假区夏季避暑旅游接待人数近 300 万人次,避暑  度假旅游 167.01 亿元  2019 年全市具备运营接待条件的 11 个山地避暑度假  区,共有接待床位 3500 多个,现有直接、间接旅游从业人员 3 万余人  2020   泸州市共有 18 个山地避暑度假资源富集区域进行了项目规划建设,计划总投  资达到 406.49 亿元,截止 2020  6 月,已投入建设资金 55.2 亿元  未来 35  年,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对泸州市文旅产业的拉动、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将日  趋显现,泸州将形成以川滇黔渝为主要市场的山地避暑度假产业,成为泸州市  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重庆、贵州等周边省市避暑休闲度假呈现全面“开花  态势的同时,泸州还处于山地避暑休闲度假发展的起步阶段,土地供应、交通    生态红线以及各项旅游配套设施不足都成为制约山地避暑度假产业系统性整     体化发展的桎梏,导致项目开发严重滞后、产品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使得泸州市民度假需求外溢  当前,泸州市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短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重资源规划,轻市场规划,市场供给主体参与度不高;招商政策不优导  致项目开发严重滞后;部分景区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 旅游食宿承载力不足,旅游快速通道亟待开发;产品开发层次低,缺乏创新,体  验性差;受季节性制约,景区营业能力弱,避暑度假产业化程度低。

五、泸州市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战略

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重要指 示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泸州市山地区域 广、避暑休闲资源多样化的优势,以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 统一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满足山地避暑度假消费需求为主线,以资源为 依托,以产品为基础,以综合效益为中心,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坚持“统一规 划、市场主导、分期实施、保护生态、注重品质 的开发原则,强化山地避暑度假 产业优势集聚,构建泸州特色的山地避暑度假产业体系,促进山地避暑度假关 联产业融合发展,确保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 全面协调发展。

发展原则:统一规划,特色开发;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主体、要素协调; 整体保护、点位开发;四季融合,全域发展。

目标定位:坚持全域化、全时化、差异化发展的原则,按照生态、形态、业态、 文态 四态合一 ”要求,泸州紧紧围绕潜力巨大、特色突出的良好山地生态气候   环境优势,以全面发展避暑休闲产业为有力抓手,将山地避暑度假产业与旅游   扶贫脱贫攻坚、房地产业和城镇化结合,以“避暑+ ”思维方式和方法叠加生态、 气候、文化等资源要素,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城乡一体、农旅融合、产景互动,全   力营造“宜游、宜养、宜居、宜业 ”的发展环境,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一批基   础设施完备、产业融合度高、特色鲜明的山地避暑休闲度假区,打造多样化、多层次、更加丰富的避暑产品体系,系统构建“特色鲜明、创新驱动、功能完善、多 产融合 ”的现代避暑休闲度假产业,推动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实现 泸州山地避暑度假的主题特色化、产业集群化、业态多元化、服务信息化,将泸 州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山地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使山地避暑度假 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增长极。

发展对策:规划先行,统筹全市山地避暑旅游开发;以点带面,加快重点项 目建设和带动;共建共管,构建环城两小时山地避暑经济圈;创新理念,推动山 地避暑旅游业态升级;扶贫带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六、泸州市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发展布局: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打造,有序推进、绿色发展 ”的发展思路,为   统筹资源配置和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在三年内形成全市“一环两翼、六大重点、 七大体系 ”的山地避暑度假产业梯度发展格局。“一环”:环城两小时山地避暑经   济圈;“两翼”:以合江、叙永两大避暑资源富集区为中心“六大重点”:分水罗汉   林、凤鸣金龙湖、叙永摩尼烟波凉湖、福宝国际旅游度假区、丹山旅游区、黄荆老   林;“七大体系”:避暑度假+“旅居地产、山地运动、宗教养心、生态研学、乡野民   宿、养老康疗、特色农业”。

开发时序:近期(20202023 ):围绕合江、叙永两大避暑资源富集区,重  点打造六大山地避暑度假区,初步形成环城两小时山地避暑经济圈  中远期  20242030 ):其余 12 个适宜山地避暑度假开发建设的旅游区作为 2023   后远期开发片区,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在基础配套设施得到逐步完善的前提下, 进行适时规划开发。

工作重点:加强山地避暑度假项目开发的规划管理与用地保障;严格保护 山地避暑度假区生态环境;创新投融资体制引入优势社会资本;加快高品质山 地避暑度假项目开发;加大山地避暑度假产业配套设施投入;推进区域融合发展的交通体系建设;打造避暑度假智慧化信息服务体系;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 业要素集聚。

 

作者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泸州市商业银行

(本成果在泸州市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得二等奖)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一环路龙透关路段112号(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楼) 电话:0830-3104047 3195632  E-mail:lzsskl@163.com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9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