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陈静
【摘要】白酒产业是泸州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是泸州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 城市的支柱产业 。 白酒产业价值链反映的是行业企业、生产要素、价值收益上 下关联、左传右递、动态调整的供求关系,主要涵盖创意研发、资本经营、生产制 造、市场营销环节 。 中共泸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组建课题组对泸州白酒产业 价值链进行专题调研,针对科技创新不强、金融支持不够、品牌效应不显、市场 需求不旺等痛点、难点、弱点、堵点问题,建议从研发、金融、生产、营销“四端 ”发 力,实现白酒产业价值链良性循环、整合优化、价值提升。
一、优化升级泸州白酒产业价值链的制约瓶颈
(一)科技创新不强的“痛点 ”
一是研发不够活跃 。 白酒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少,2020 年 R&D 投入比例为 0.5%,产品附加值不高 。 二是创新创业孵化少 。 国家级科创平台效能亟待尽 效发挥,仅泸州老窖建有中试车间 。 三是创新人才稀缺 。 现有人才缺乏云计 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知识的储备和应用经验,不能很好地将新技术与业务 融合。
(二)金融支持不够的“难点 ”
一是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证券市场门槛高,债券发行限制多,上市公司数 量偏少,资本经营能力偏弱 。 目前,仅泸州老窖 1 家酒企上市 。 二是银行融资 成本偏高 。针对白酒的特殊金融创新政策供给不足,白酒信用指数平台建设进 程较慢,政府融资平台力量过于单薄,担保贷款、异地贷款、酒类信托等融资方 式成本居高不下,以致部分企业发展意愿萎缩 。2021 年 11 月,酒类企业担保贷 款共计 15 户,余额 36703 万元,较去年同比分别下降约 25%、10%。
(三)品牌效应不显的“弱点 ”
一是高端品牌不优 。地域分布五零四散,消费偏好属地倾向明显,行业分 化加剧,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端品牌竞争激烈,集群效应亟待形成 。二是原酒 产区品牌价值不高 。尽管泸酒拥有众多原酒企业,但产区内部相互压价,受龙 头企业影响,泸酒品牌价值长期低于宜宾等地,以致原酒价格也低 。 三是产区 品牌不响 。宣传力度不大,外地群众只知国窖 1573、郎酒,但不知产地泸州、古 蔺的情形屡见不鲜,目前没有城市形象宣传片在央视黄金档火热宣传。
(四)市场需求不旺的“堵点 ”
一是营销投入偏低 。从上市企业来看,2020 年,泸州老窖促销费用为 10.74 亿,分别低于五粮液的 33.03 亿元、洋河股份的 14. 11 亿元 。二是消费场景不多。 除营销方式传统外,文化氛围不浓,白酒文化(IP)挖潜不够,除在江阳区滨江路 四段单碗广场能够看到生动逼真的泸人嗜酒图、强劲有力的纤夫雕塑、装满酒 罐的木质古帆船等外,尚未形成让人耳目一新的白酒主题文化公园,城市会客 厅的功能亟待挖掘 。三是国际市场仍在探索 。全球营销体系布局缓慢,全市具 有出口实绩的本土白酒企业仅 6 家(泸州老窖、郎酒集团、池窖集团、玉蝉酒业、 华明酒业、国仁酒业),不到全市白酒企业总数的 4% 且大多为中低端产品。
二、优化升级泸州白酒产业价值链的对策建议
(一)从研发端发力,确保创新链强劲动力
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酒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提升白酒生产研发水平。 一是建设有机原粮种植基地 。借鉴遵义和宜宾的政策办法,出台泸州高粱产业 发展扶持政策 。加强开展高粱新品种育种科技攻关,进一步提高单产,重点围 绕长江、赤水河、沱江“三流域 ”及泸隆路、泸合路、泸宜路“三线 ”规划建设优质 有机高粱种植基地,大力推动泸酒产区纯粮固态酿造工艺,切实提升固态原酒 品质 。二是加大白酒窖池保护开发 。认真落实《泸州市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和发展条例》及实施细则,对全市近 1.5 万口30 年以上窖池等白酒历史文化遗 产资源加强监测保护、整合利用,严格产区原酒溯源 。 三是建立白酒生产质量 标准化体系 。 充分发挥 4 大国家级平台功能,适应新国标要求,提升白酒企业 准入、质量检测、计量测试、现场监管标准话语权,构建白酒从生产到包装全过 程、全方位、全覆盖的产区原酒溯源体系 。 四是强化白酒产业科技攻关 。坚持 “政府导向、企业主体 ”的原则,鼓励白酒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行业管理部门 建立白酒产业数据库,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平台 打造全国首个“ 白酒产业自贸区”,推行负面清单审批制,构建优质创新生态,通 过“揭榜挂帅 ”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完善市场化“政产学研 ”协同创新机制, 组建泸州混合所有制白酒产业研究院,打破“低端锁定效应”,强化科研成果转 化与技术创新应用,高质量、高水平、高要求推动标准、平台、产品、工艺、品牌创 新 。 五是加强创新人才引培留用 。 实施“酒城英才 ”计划,完善选人用人制度, 打破“大锅饭”,实行绩效薪资,对高层次管理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采取兼职 兼薪、协议年薪(月薪)、一职一薪、特岗特薪 。培育“酒城工匠”,建立“酒类专家 智库”,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酒城特色、世界水准、能 担风险的企业家队伍,确保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效能。
(二)从金融端发力,确保资金链不竭活力
健全金融支持白酒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 体系,着力提高金融服务效力 。一要拓展金融服务路径 。开通金融服务酒业发展绿色通道,精简酒企贷款流程,推出酒企融资产品“酒 e 贷”,上线网络供应链 核心企业(平台),设立“红高粱定向购销风险基金”,强化信贷、保险对原粮种产 风险托底保障,加快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促进酒类企业成长孵化、并购重组、 上市发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 二要规范金融监管 。 推动政府部 门、银行监管、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互通、平台共建、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机 制,持续增强金融风险管控合力,有效防止酒企重复抵押、空单抵押等融资风 险 。 三要健全激励惩戒制度 。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 ”原则,探索建立 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以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开展酒企贷款风险 摸排,加大融资性贸易、恶意重复抵质押、恶意转让质物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 和披露,形成多部门行政性约束和联合惩戒合力,确保酒企发展活水源泉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从生产端发力,确保供应链经久耐力
坚持把优化布局、完善链条、调整结构作为重要任务,探索白酒产业跨区域 合作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理念建设白酒产业园区,提升白酒产业链水平,着力 打造优势白酒产业集群 。 一要优化白酒产业布局,变“野蛮生长 ”为“一核三 带”。科学编制泸州白酒产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突出“一核三带”。“一核 ”即以 泸州白酒产业园区为核心,“三带 ”即建设长江沿岸浓香型白酒产业带,联合宜 宾打造白酒酿造、包材与生态文旅融合的全国浓香白酒重要产区;建设沱江沿 岸优质原酒产业带,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基酒生产基地;建设赤水河谷酱香白 酒产业带,携手遵义打造世界级酱香酒谷 。二要完善白酒产业链条,变“星罗棋 布 ”为“集点成链”。围绕打造泸酒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建成全国规模最 大、产业链最齐全、功能配套最完善的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白酒产业园区, 形成包括“原粮种植→基酒酿造→灌装生产→检测检验→仓储物流 ”的白酒制 造以及涵盖“玻瓶、瓶盖、包材、设计、防伪 ”的包材配套两条完整产业链 。 三要 调整白酒企业结构,变“各自为阵 ”为“抱团发展”。强化龙头带动,做大做强泸
州老窖、郎酒、川酒集团,推动泸宜遵标杆企业协同共进;扶持白酒小巨人企业 加快成长;引导中小酒企抱团发展,形成百亿级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十亿级骨干 企业重点支撑、若干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宝塔形 ”格局。
(四)从营销端发力,确保需求链畅兴效力
创新做好“酒+N ”文章,促进“ 白酒+农工贸文旅商 ”等融合发展,着力提升 白酒文化引力 。一要数字赋能泸酒营销 。大力推动“数字泸酒 ”建设,充分利用 5G、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发展 F2C 原产地直供直销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 , 争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中心 。适应生产向销售倾斜的税改新趋势,打破重生产 、 轻销售传统格局,借鉴茅台、五粮液等经验在成都、重庆等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城 市设置营销中心,迅速提高品牌美誉度、市场占有率 。二要创新“酒+N ”消费场 景 。首先,推动酒业与文旅融合,传承白酒旅游文化 。发挥原址优势,大力营造 酒城文化氛围,加强城市形象宣传,依托四渡赤水干部学院、泸州老窖、郎酒,打 造一批“ 白酒+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 ”精品路线、5A 级酒旅融合景区 , 充分发挥泸州国际酒业博览会开放平台效能,巩固永久会址优势,打造最具影 响力的白酒主题公园城市、白酒历史文化圣地 。其次,推动酒业与康养融合,传 承白酒养生文化 。将传统酿制技艺、中华养生文化、美酒劳军历史与现代生物 科技相结合,依托头部企业成立养生酒业公司,按照“品牌+文化+健康 ”模式 , 建设“中华养生酒品牌”,扩展延伸滋养类健康养生酒、草本花果类健康养生酒 、 食药原材类健康养生酒品牌矩阵 。最后,推动酒业与酒镇酒庄融合,传承白酒 庄园文化 。借鉴法国波尔多红酒酒庄经营模式,融合传统白酒文化,打造特色 “ 中式白酒庄园”。完善国家级白酒酒庄标准体系,创新编制酒庄管理标准和工 作范式,构建以郎酒庄园、龙马酒庄、龙洄酒庄为代表的世界级白酒酒庄集群 , 加快建设古蔺县“二郎·名酒名镇”,形成“名酒·名园 ”“名酒·名镇 ”“酒镇·酒庄 ” 酒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 三要鼓励“酒城酿造 ”走向世界 。用好用足国家扩大开 放的各项优惠政策,协同打好泸州产区原酒国际牌,通过与“一带一路 ”战略走出去的大型国企、民企进行战略合作,推动“酒城酿造 ”成为“中国酒 ”“央企酒”, 带动更多泸酒拥抱世界。
作者单位:中共泸州市委党校
(本成果在泸州市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得二等奖)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一环路龙透关路段112号(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楼) 电话:0830-3104047 3195632 E-mail:lzsskl@163.com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9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