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架构与制度创新》
- 编辑人:
- 编辑日期: 2024-01-15
- 来源:
- 点击率:17164
四川警察学院谢鑫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架构与制度创新》一书,2021年10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获“泸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一、简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目的是使农业转移人口获得永久的城镇居民身份,在城镇享有均等的公民权利、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仍然面临诸多现实障碍,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难以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权益。基于此,该成果进行了较为创新和系统的研究探讨。
二、内容提要
作为一本学术专著,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借助国内外城镇化、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特别是运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搭建起基本分析框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保制度和财政制度等。具体而言,首先,该成果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研究中将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保制度和财政制度的创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全面考察,并以户籍制度的创新作为其他制度创新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其次,该成果始终从保护农业转移人口权益出发,遵循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内在要求,研究时既注意农业转移人口短期利益的维护,又注重他们再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长远发展。该成果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必须以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前提条件,户籍制度改革是其他几项制度改革的基础。同时,户籍制度改革的成功又离不开其他制度创新的机制支撑。
三、社会影响
成果选题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选题意义重大,研究难度大。该成果研究方法得当、分析严密、思考深刻,成果结构体系完整,核心概念准确,观点阐述清晰,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创新,学术价值高。该成果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创新性和现实性,处于领先水平,对有序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城乡区域持续协调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