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获奖信息 >> 详细内容
成果推介|《法治中国背景下我国医事法学本科教育标准研究》

       西南医科大学刘毅教授牵头撰写的《法治中国背景下我国医事法学本科教育标准研究》研究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BIA170183)获“泸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一、简介

我国医事法学本科教育己走过20余年办学历程,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批急需的医药卫生法治专门人才,但学科发展“边缘化”、办学定位各自为政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主要表现在:学科定位与属性模糊、学科专业未获国家层面认可、专业设置不统一、培养目标不统一、学制年限与学位授予不规范、课程设置差异大、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参差不齐等,直接导致医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良莠不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缺乏国家和行业办学标准,人才培养从资质、目标到过程、结果均存在诸多困境。

因此,建构医事法学本科教育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回应社会对高素质医药卫生健康法治人才的急迫需求己成为当前我国卫生健康法治建设和医事法学本科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内容提要

课题组围绕我国医事法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我国医事法学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比较、医事法学本科教育社会需求评价、医事法学本科教育标准建构等开展系列研究,在具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公开发表《我国医事法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破局》等学术论文8篇,完成“我国医事法学本科教育开办情况调研报告”等3篇,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报送“我国医事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成果要报4篇,构建起了《教育标准(文本)》,形成了《教育标准(专家共识)》。


三、成果的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新

聚焦我国医学与法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医事法学学科领域,探寻其社会存在的必然性、生存发展的窘迫性、未来发展的紧迫性,提出突破学科专业发展困境的办法与举措,因而对促进当下“法治中国”、“健康中国”、“教育强国”背景下医事 法学学科专业建设,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复合—创新”型医药卫生健康法治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选择从医事法学本科教育标准而非教学质量标准亦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视角切入,视角独特,具有新颖性,符合新一轮本科教育审核评估的导向和内涵要求。

(二)研究内容新

聚焦医事法学本科教育领域,针对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标准缺失这一核心问题,在深度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探寻医事法学本科教育标准建构问题并形成的标准文本具有4个突出特点:①定位于教育标准,教育与教学相结合;②定位于法学学科,法学共性与医事法学个性相结合;③软件标准与硬件标准相结合;④最低标准与发展标准相结合。在内容上填补了当前我国医事法学本科教育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缺失、医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缺乏统一规范指导标准的空白。

(三)学术观点新

课题组在深度文献研究和较为全面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宏观(国家政策标准)、中观(行业办学标准)、微观(校本特色标准)三个层面,囊括内容标准、保障标准和评价标准三个维度的教育标准体系,提出的从“三个三”(“三个逻辑"三个层面"三个维度")多层多维立体建构医事法学本科教育标准的观点具有新颖性、层次性、系统性,较为全面地兼顾了教育与教学、普遍性与一般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在国内医事法学教育标准研究领域尚属首创。

(四)研究方法新

立足多学科综合的学术视野,突破单一学科研究范式局限,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从法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视角审视医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为科学建构医事法学本科教育标准提供了方法支撑。如此针对医事法学教育标准问题的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尚未见到文献报道。

(五)实践有创新

成果突破单纯理论研究局限,不仅仅停步在建构医事法学本科教育标准的理论问题、制订教育标准文本层面,而是以教育标准建构为基础和起点,试图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从实践层面进行拓展延伸,最终探索形成了具有开创性、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已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的成果《普通高校医事(卫生)法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专家共识)》。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一环路龙透关路段112号(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楼) 电话:0830-3104047 3195632  E-mail:lzsskl@163.com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9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