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房街,因清朝盐局的大盐仓库在这条街上,故名“库房街”。
库房街原长不过250米,宽不过3.5米,本是一条普通的偏街,但她的街史却值得一提。
昔日的库房街
以前自贡出产的井盐和犍(qián)为五通桥出产的桥盐,先运往泸州集中储放,沿长江运往湘鄂(称济岸),或通过水运到叙永转陆运至滇黔(称边岸)。
因此,泸州库房街成为川、黔、滇、湘、鄂食盐最大的供给和转运地。
据《泸州工商史》载:
那时从泸州运往济岸(湘鄂)的盐,年约400傤(zài,一只船装运的货物叫一傤),每傤12.6万斤,即年运盐在五千万斤以上。
这种转运,促成了泸州经济的繁荣和航运业的发达。
那时小市和管驿咀(zuǐ)的河边靠满了大木船,其中不少就是盐船。后来,就算盐局迁重庆,盐船还是要从泸州过。
直到解放后,成渝铁路、内江至安边铁路通车,川东和湘鄂的盐走铁路,盐船才被火车取代。此街西端曾设“泸州电报局”,是民国元年迁盐局后,从小市迁来(泸州最早于光绪十三年设电报局)。解放后,水井沟修了新邮电楼才迁走。
此街东端北侧,是清代“都司衙门”的驻地,系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修建。
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四品武职,辖川南25县属清驻泸部队,是清代川南地区军事中心的长官,比州官品阶高。
民国后,都司衙门也一直是驻军营地,解放后才改为学校。
此街现已扩建、改建。
今时的库房街
本文节选自政协泸州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泸州》
图片来源:川江都市报资料库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一环路龙透关路段112号(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楼) 电话:0830-3104047 3195632 E-mail:lzsskl@163.com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9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