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详细内容
人文泸州 | 泸州几条街巷的由来(五)

大云路

大云路,街名随时代的变迁而多次易名。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此街设有盐务局,曾名“盐局街”。

之后,此街又被驻兵设营,更名“大营路”,又名“营盘上”“营盘街”。

据《泸县志》载:盐务总局原名“官运局”,在城南关外。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改建城西旧营地,将“盐务总局”移于此,更名为“川黔楚盐务总局”。

图片

民国元年,此地改设为“川南驻军司令部”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盐运使署,迁往重庆。

1935年,盐运署将此处租赁给川南师范,直至解放。】

盐务总局时期,下辖三个巡防武装营,约千人,分驻在小较场及盐局附近,担任保卫盐署及护送盐款上解的任务。
清末,滇、黔、楚来泸州购盐,护送盐款的银担子,不断在此街进出,途中前有莽号(铜制大喇叭,长约5—6尺)吹奏开路,后为银担子及护送的巡防队,浩浩荡荡,十分威严。

那时因银担子不断来往,加上盐局职工、库丁、称手、巡防武装等在此街生活,因而此街商业十分兴盛,有茶坊、酒肆、饭店、旅栈、理发店、缝纫店、药铺、糖果铺及胡姓古月斋木器铺等。泸州最早开设的露天照相馆,也在此街。

此街北段有个大院,办有“轿行”,人称“轿行院子”。设有婚嫁花轿、长短途凉轿、滑杆、箩挑、杠子。不管是坐轿,还是搬运东西,随喊随行。
后来,盐局迁往重庆,巡防撤销,往来商客稀少,此街也逐渐降为偏街。

解放后,师范迁出,校址先设“人民革命大学”,后改为“中共泸州市委党校(现迁往纳溪区)”

本文节选自政协泸州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泸州》

图片来源:川江都市报资料库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一环路龙透关路段112号(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楼) 电话:0830-3104047 3195632  E-mail:lzsskl@163.com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9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