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唐宋、明清而言,元代到泸州游玩揽胜并留下吟咏泸州名篇佳作的诗人并不多。屈指一算,除了诗酒系列已经提到过的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宫廷琴师汪元量之外,如果还要归属名家序列,恐怕就应数桧亭诗人丁复和“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了。
那么问题来了,丁复又是谁?何以被称为“桧亭诗人”?他何时到过泸州?同时又留下了什么诗作呢?
经过反复查考诸多诗文集,以及部分地方志书,从《元诗选》《草堂雅集》《元诗纪事》及丁复所著的诗文之中,查考到了与他相关的部分生平事迹,尽管有些散乱杂芜,又多记载不详,亦无明确的年谱可考,但是综合起来,还可算是略作补充。
丁复,字仲容,号桧亭,元台州天台(今属浙江省)人,大约生于1272年,卒于1338年。早年有诗名,元延祐(1314年—1320年)初游京师,公卿大夫奇其才,与杨载、范椁同时被举荐,拟授馆阁之职。可天生喜酒、洒脱不羁的丁复,却误认为当权者很难赏识自己,于是不等正式的朝廷批复下来便“即辞不就”,翩翩然离京而去,放情于诗酒,浪迹于江淮。其后,更是入蜀游历,并途经泸州。
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草堂雅集》对其记载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往年予访虚一趟,真士。于白鹤观时,公(丁复)在座。间后数年,君去世。”《台州府志·卷一百十七·人物传十八》所记载,言“凡三徙居,晚乃寓居金陵”及记述其女婿辑录其诗集,门人李谨之复编其续集,朱右又编后集外,大抵相同。《元诗纪事·卷一四》中仅有“至建业,见仲容已五十余”较有价值,推算其年岁,大约是在1332年前后。《元诗选·二集·卷十六》中的记载,虽然相对较多,但也笼统概述为:“憩梁楚、过云梦、窥沅湘、陟庐阜,浮大江而下,遂家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买宅于(金陵)城北。”“户南有桂树,每醉,辄倚树吟”至终老。丁复平生所作,不下数千篇,脱稿即弃去,故多散佚。
《四库全书总目》言其诗“不事雕琢,而自然超逸”,因其所买之宅位于金陵城北,南窗种有两棵桧树,故其诗集名为《桧亭集》,又作《双桧亭诗集》,今尚存共九卷,《元诗选》中选录的丁复诗作共计126首。清嘉庆《四川通志》也少量收录其在蜀地和经过泸州时的诗作,但因散佚原因,目前所能发现的也就数首而已。据李桓《桧亭集序》的评价,丁复前期的诗“酷类太白,杂而置之集中,见者不复能辨”,而晚年则“其体稍变,将自为一家”。而丁复不论是在为人还是作诗上,与李白有着不少相近之处。他擅长七言诗,其七言古诗、律诗几乎占其诗集篇幅的三分之二,而五言律诗则可直追杜甫,成就颇高。
可以这么试想一下,如果当初丁复“以公卿所奇之才”,与杨载、范椁(此二人后为“馆阁文臣”)二人一同入阁,那么,他以馆阁文臣的身份就会多一些优势,同时又兼及诗文的影响,由此,他便具备了入选“元代大家”的“首要资格”和“评选条件”,后来的“元诗四大家”也或有他一席之地。而当时以官制背景列名的众多待选名家,包括后来最终入选的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等四人和其他名士,多崇尚“雅正”,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视宋人藻绘有余,古淡不足。”(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而相反的是,丁复的诗作却更有一种杜甫式的沉郁顿挫和平易质朴,诗风贴近现实,清新细腻而又风格多变,饱满的情感通透自然,直抵人心。可惜的是,丁复之诗“多已遗落,今所录皆补其缺”(见《草堂雅集》)。
元延祐初(大约在1315年前后),以公卿延推荐入馆阁而不得志的丁复,乃绝黄河、入蜀,途经泸州,于此盘桓,而后,才打道回府,遂家金陵。在泸州之时,丁复便作有《泸川》一诗。诗云:
“立沙悄悄行人聚,淌水悠悠去鸟双。
回首十年来往路,只添华发照寒江。
渚篱渔网悬秋日,山寺人家起夕烟。
欲共故人评好句,微风吹拂水痕圆。”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一环路龙透关路段112号(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楼) 电话:0830-3104047 3195632 E-mail:lzsskl@163.com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9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