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规划 >> 详细内容
在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结项、立项工作会暨社科研究培训会上的讲话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  许 可

2011530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010年度课题结项和2011年度课题立项工作,经过申报、专家评审、市社科联审定几个步骤,以今天的会议为标志已全面结束。下面我对今年的课题结项立项工作作个小结,并结合有关情况谈几点意见。

一、课题结项立项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课题结项的基本情况。

2010年,在我们的精心组织下,立项课题85项(其中市级课题69项,区县课题16项), 截止今年3月,有86项课题申请结项(包含2008年度立项课题2项,2009年度立项课题26项,2010年立项课题58项)。3月下旬,我们组织我市社科界专家学者对申请结项课题进行了匿名评审,经审定,最终确定《泸州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等81项课题合格并准予结项;1项课题作自动撤项处理 ;4项课题需修改后重新鉴定结项。

从结项课题的情况来看,课题组的研究总体上是认真的,与去年的结项课题相比,课题质量有所提高,其中市计生局课题组主持完成的《泸州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低碳浪潮与泸州经济转型研究》、合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主持完成的《合江汉代画像石棺研究》、古蔺县司法局主持完成的《“科学、务实、创新”的“63·65”社区矫正工作研究》等课题,相比之下有一定质量.今年的结项课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研究资源的整合上有新的特点,比如:市计生局课题组主持完成的《泸州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引进了北京的专家; 《低碳浪潮与泸州经济转型研究》是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的专家申请立项并主持完成的.

但是,课题的总体质量还不够理想,能够进入决策层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成果不多。还有一大部分成果表现为资料搜集不全,调查范围狭窄,研究深度不够、没有新意和独到见解,提出的对策建议实用性不强,价值不高,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少数成果还存在抄袭现象。也有成果存在立项题目和结项成果题目内容不一致等情况。

(二)2011年课题立项的基本情况。

2011年社科研究课题申报工作从元月20日启动,截止申报日期,共受理了申报课题129项,其中高校系统申报63项,占申报总量的48.8%;区县社科联申报41项(其中江阳5项,龙马6项,纳溪3项,泸县6项,合江4项,叙永8项,古蔺9项),占申报总量的31.8%;党政机关系统申报14项,占申报总量的10.9%;党校系统申报6项,占申报总量的4.7%;学会、协会、研究会申报5项,占申报总量的3.8%3月下旬,我们组织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了匿名评审。5月中旬,市社科联对立项课题进行审定,最终确定立项课题69项,其中决策咨询项目2,市级课题53项,区县课题14项。立项课题总体分布情况为:泸州医学院18项、泸州职业技术学院10项、区县社科联15项等。高校系统、区县社科联、党校系统、党政机关系统、学会、协会、研究会的立项比例分别占51%22%6%15%6%

总体上看,今年的课题申报、立项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各科研单位和部门的申报工作部署及时,宣传到位,科研工作者的申报积极性持续高涨。除市内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的大中专院校、党校积极申报外,四县三区、部分市级部门、市级学会也积极进行课题申报。

2、申报和立项单位有了新的增加。课题立项基本上照顾到了党校、高校和市属有关单位和基层单位的分布比例。从申报和课题论证的数量和质量情况看,高校依然是我市社科研究的主力军。

3、申报和立项课题突出了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占了大多数。

4、越来越多的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较强研究实力的青年社科工作者参加到课题研究中来,说明了我市社科研究后备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

5、评审程序较严谨,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坚持回避制度,要求专家认真审读结项课题成果和申报课题论证,并写出详细的评审意见,确保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

二、抓住机遇,推动我市社科研究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1、抓住“十二五”发展的重大机遇,发挥社科研究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作用。

我国已进入“十二五”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有许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战略新政策需要社科工作者深入研究、剖析和解读,需要不断繁荣发展的社会科学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更加重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十二五”的发展机遇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市“十二五”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和改善民生保障、强化区域合作、建设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泸州等,这些问题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学科、各个领域,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角度深入研究,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共同推动泸州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2、抓住社科强省发展的机遇,推动我市社科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

今年3月,省社科联党组下发了《四川省社科联关于推进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全省各级社科组织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具备了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的现实基础,

《意见》同时也指出存在的差距,包括“一流的学术成果少,且转化率低;精品力作不多,成果转化不力,对决策产生直接影响的成果少;科研成果的数量优势未能转化为质量优势;大师级学者不多,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够;高水平、有实力的研究团队少”等等。这些差距放到泸州,我们表现更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的研究课题、研究队伍确实在不断地壮大,这从我们每年社科规划申报立项和结项的数量就可以反映出来,每年申报100多项,立项也达到八、九十项,但是,真正到结项的时候,有分量、有影响的成果确实不多。

省上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社科强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优秀人才,打造优势科研团队和推出精品力作。努力推出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优长学科和特色学科,培养一定数量的学术领军人物和一批学术(学科)带头人;增强社科资源整合能力,形成一批学术水平高、研究实力强的科研团队,更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层。”这也是我们今后的努力主向。

我们要借社科强省建设的东风加强以下工作,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加强高校和县区社科联组织建设,为社科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制定好人才发展规划,争取党委、政府和高校以及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社科人才在各行各业的作用。三是健全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继续发挥课题、评奖的引导作用,多出人才,多出精品

三、强化管理,发挥有限课题经费的引领作用,提高整体研究水平

(一)发挥有限课题经费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调动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

给大家亮亮家底。社科研究规划课题经费从无到有,今年是15万。经费有限,我们要把它用在刀刃上,为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发挥引领作用。一是始终把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并把这个要求体现在选题规划、评审立项、中期管理、成果验收等各个环节;二是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主向,高度重视并大力促进成果应用转化;三是积极扶持有创新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学术观点、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和科研组织管理创新;四是向有影响的科研项目、有潜力的科研人才倾斜,凝聚和培养人才,在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广大专家学者、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方面发挥重要桥梁作用;五是注重通过建立和运用良好机制有效引导学风建设,在推动学术界形成优良学风方面发挥重要示范作用。

(二)严把立项“入口”和结项“出口”,确保课题研究任务高质量完成

《泸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对课题的申报、立项、管理和成果质量都作出了详细要求,各课题负责人要珍惜机会、严守承诺,以高度的责任感开展好课题研究,要严谨治学,树立良好学风;要严守学术规范,防止抄袭、剽窃的事情发生;要制定好研究计划和进度,课题组合理分工,科学安排时间;要进行扎实的调查研究,详细占有和分析运用基本资料;要善于提炼观点完善结论,最终出成果,出精品。各科研单位和组织单位要强化管理,做好服务,要在课题年检时督促做好课题研究进度的上报工作,课题结项时监督完成结项课题评审上报工作,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特别强调一下学风问题。学风问题直接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界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我们逐步完善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机制,引导广大专家学者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操作层面上严把立项“入口”和结项“出口”,严把政治方向关和学术质量关,鼓励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鼓励潜心钻研、注重积累,鼓励重质量、出精品。对于项目研究中的学术不良行为坚决严肃处理。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通过今天的会议,我们希望各课题负责人、科研单位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切实把社科规划课题研究工作抓紧抓好,共同提升泸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共同为泸州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一环路龙透关路段112号(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楼) 电话:0830-3104047 3195632  E-mail:lzsskl@163.com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9924号-1